{{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官方商城新會員首購限定!滿500輸入折扣碼【new100】現折100元
🕊️訂單滿$490立即享免運費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滿額免運 on order
Not enough stock.
Your item was not added to your cart.
Not enough stock.
Please adjust your quantity.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Limit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per order.
Only {{ quantityOfStock }} item(s) left.
★P008【如詩般的羽毛】一對德國的攝影師將鏡頭對準了羽毛,他們相信羽毛「可能是演化論中最具詩意的傑作。」攝影/ 海蒂和漢斯- 于爾根. 科霍
★P015【與世隔絕之島】與世隔絕之島哨兵人選擇了與世隔絕的
生活。儘管如此,世界仍不放過他們。撰文/ 亞當. 古德哈特
★P023【斑點的優勢】一項研究指出,翅膀上的白色斑點較大的大樺斑蝶,在一年一度的遷徙過程中較具優勢。撰文/ 傑森. 比特爾
★P024【偽裝大師】不論是卵還是成蟲,竹節蟲都有能夠騙過掠食者的方法。撰文/ 艾莉. 楊
★P030【反思查爾斯頓】在南卡羅來納州,一個歷史悠久的碼頭過去曾是非洲奴隸被送入北美的最大據點。如今,一座新的非裔美國人博物館在這裡開幕,使人們重新連結這段歷史。撰文/ 塔拉. 羅伯
★P034【冰與火的絕景】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懷疑,一座從南大西洋升起的島嶼火山中存在著一個罕見的熔岩湖,一個永恆的熔岩大坑。為了深入研究,他們必須踏上危險的旅程,前往地球上最偏遠的地點之一。撰文/ 弗瑞迪. 威爾金森攝影/ 瑞南. 阿茲特克
★P060【讓空氣變乾淨】零碳排不足以緩解氣候變遷,我們還需要大規模移除空氣中的碳。撰文/ 山姆. 豪威. 維侯衛攝影/ 達維德. 蒙特雷奧尼
★P090【精心設計的狩獵】在南極洲,大約有100隻虎鯨學會了將水當成狩獵用的武器。撰文/ 娜塔莎. 黛莉攝影/ 伯蒂. 格雷葛里
★P98【立足於新的土地】這個芝加哥家庭就是移民經驗的典範。撰文/ 路易斯. 阿爾貝托. 烏里亞攝影/ 強恩. 洛溫斯坦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 李永適
除碳新技術能拯救地球嗎?
隨著聖嬰效應的回歸,今年夏天已被證實是有氣候紀錄以來最熱的夏季。聖嬰現象的週期一般在2-7年,可以預期,未來幾年中,全球持續溫度上升的機率大增。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今年3月預測:「2023到2026 年間,至少有一年會打破最暖紀錄的機率有93%;全球氣溫升高到工業化前平均溫度的攝氏1.5度的機率有50%。」僅僅幾個月,這個預言就已成真。另一個令人擔憂影響氣候的因素是戰爭。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全球軍事佔溫室氣體排放的6%,這還是大部分政府不揭露其軍事碳排放的情況下統計的。即使在和平時期,國防單位往往是政府部門碳排放最高的,在美國、瑞士、英國都是如此,而如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中國大陸等軍事大國則未揭露其軍事相關碳排放數據。
戰時的碳排放則更加驚人。根據美國布朗大學華生學院的統計,美國在反恐戰爭期間,釋放了12億噸溫室氣體,相當與2億5700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
隨著全球軍事預算的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也隨之升高。如今烽煙四起,除了俄烏戰爭持續膠著,以巴衝突也愈演愈烈,周邊國家是否會捲入戰局,也在未定之天;如何減碳,甚至移除碳的課題,也就從未如此嚴峻。
本期我們報導了碳移除技術的最新進展。正如報導所說,如今光是達到零排放都難以解決我們面臨的氣候問題,我們還需要大量移除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碳。全球有許多科學家正在汲汲於尋找能有效快速移除碳的作法。報導中列舉了各種五花八門、創意無窮的技術,雖然許多仍在發展之中,還很難斷定最終成效如何,但是畢竟讓人看見人類為自己善後的一線希望。我們邀請讀者閱讀、關注這些新技術的發展。
報導中討論了與碳移除相關的道德風險議題,也就是排碳大戶藉著投入除碳技術的研究來為自己的碳排放洗白,而將碳排放的持續合理化。我同意文中引述的觀點,減碳與碳移除必須雙管齊下。但另一方面,口口聲聲減碳,卻不積極防止戰爭發生,對大量無辜平民的死傷視而不見、對戰爭造成的環境危害與碳排放導致的全球風險不置一詞,恐怕才真有道德上的可議之處。
達到零碳排無法拯救世界。我們需要大規模移除碳。要做到這一點, 需要全世界努力達成相當於人類曾取得的所有成就。
數百年以來,我們開挖、劈砍、焚燒、鑽地、抽送、剝除、鍛造、燃燒、點火、發動、驅趕,還有以我們想得到的方式,將2.4兆公噸的二氧化碳釋放至地球大氣層。
這相當於5220億輛車一年、或是今天地球上每人駕駛65輛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冰島雷克雅維克30公里外,一座像月球的山谷,艾妲.亞拉多堤爾正在執行送二氧化碳回源頭的任務。今天她送回的量只有一點點,但在未來幾年會多很多。透過把二氧化碳送進地底,她的目標是反轉人類史上最重要的行為之一:開採大量地底下的碳做為化石燃料;這些燃料是現代文明的命脈,但如今也成了禍根。
她的時間不多,我們也沒有。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以及新高溫紀錄已然來臨,也必定會愈來愈嚴重。
在一座鋁製的冰屋裡,身兼化學與油藏工程師的冰島公司Carb¬x執行長亞拉多堤爾,對我示範遭捕捉的二氧化碳是如何與水混合,接著透過複雜的管線系統灌進約750公尺深的地底。分解後的二氧化碳在那兒碰到了多孔的玄武岩,在下方的火成岩形成一大片奶油色的斑點。
她遞了一塊岩心樣本給我看,那上頭的所有斑點與條紋都代表了一個簡單卻令人屏息的大膽抱負,因為儘管它為數甚少,這一點點二氧化碳――從空氣採集、礦化後變成石頭――再也不會讓地球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