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官方商城新會員首購限定!滿500輸入折扣碼【new100】現折100元(書展專區除外)
🕊️訂單滿$490立即享免運費(書展專區除外)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滿額免運 on order
Not enough stock.
Your item was not added to your cart.
Not enough stock.
Please adjust your quantity.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Limit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per order.
Only {{ quantityOfStock }} item(s) left.
本期精彩目錄
★P014【木星的風暴條紋】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朱諾號太空船傳回的木星照片和資料所繪製的木星地圖,將這顆氣態巨行星上長久肆虐的風暴展露無遺。
★P016【祈福之道】健行客追隨一位公元8世紀日本高僧的腳步,遍訪四國的文化遺產,並到88間寺院參拜—亞洲最負盛名的朝聖路線「四國遍路」,如何在超過1200年後仍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來?
★P020【吃蟲救狐猴】在馬達加斯加,一位靈長類學家兼國家地理探險家正在努力推廣「培根蟲」的養殖,以協助拯救瀕危的狐猴。
★P026【好用的老工具】這件設計精巧的折疊工具很像多功能的瑞士刀,但它是由羅馬帝國一位才華橫溢的工匠打造的。
★P028【章魚的祕密】章魚真是神祕的深海巨怪嗎?事實上,牠是生物界的非凡奇觀。透過精細的插畫和圖表、充滿視覺衝擊力的照片,加上作者啟迪人心的親身經歷,讓我們認識到章魚的驚人特質,揭露了智慧生物另一條可能的發展道路。
★P060【聖火的守護者】3500年前源於中亞的祆教,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擁有數以百萬計的信徒。如今全球10萬名左右的祆教徒――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和北美—儘管面臨挑戰,但仍保持著堅定的信仰。
★P86【來自白堊岩的水】白堊溪流是全球罕見的地形,也是英國珍貴的隱藏美景, 由泉水挹注,清澈見底,可惜卻飽受汙染、疏浚和築壩之害。現在許多河流復育人士正努力恢復這些溪流的自然風貌。★P126【大麻幫忙救地球】大麻長久以來用於醫療,但它其實也可以用來製作汽車、釀造啤酒,並開創出其他具永續性的解決方案。
★P104【刻在岩石裡的故事】從阿拉巴馬州一處陰暗洞穴中的泥刻、俄亥俄州寬闊起伏的蛇丘,到懷俄明州高聳砂岩上的岩刻,考古學家持續發現豐富的美洲原住民藝術與文化,也推翻了過去對人類何時抵達北美洲的認知。
★P126【藻類與創新】這種水生生物雖然簡單卻極富潛力,可望幫助我們對抗病毒,或是減緩全球暖化。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 李永適
認識祆教
在這一期的雜誌裡,我們報導了祆教,這源遠流長,如今面臨凋零挑戰的宗教。記者克莉絲汀.羅密與攝影師馬修.佩利、巴拉.加迪走訪了印度、塔吉克與美國加州,探索了這個目前可能僅有十餘萬信徒的古老宗教的現況。
祆教,或瑣羅亞斯德教,源自古波斯。其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 年前,即中國商末周初時即已存在;創建者瑣羅亞斯德出生的年代(推估在公元前1700至1000年間)至少早於釋迦牟尼與孔子數百年,因此祆教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教義中的一神信仰、善惡二元論、天堂與地獄、天使與魔鬼、救世主、最終審判等觀念,與後世的猶太教、基督教乃至於伊斯蘭教有許多相似之處。
祆教在中國又稱火祆教、拜火教,至少在北魏時期即已傳入中國,至唐代因絲綢之路的貿易而盛行,與景教(屬於基督教非正宗的旁支)和摩尼教(融合了祆教、基督教、佛教等教義的宗教)並稱「唐代三夷教」。但祆教教徒並不積極對外傳教,因此儘管有唐朝皇帝的禮遇並為其建祠(祆教廟宇稱「祠」),但流傳不算廣,多只在西域民族間傳播。唐武宗會昌滅佛事件,其他宗教也被波及,祆教自此在中國一蹶不振,逐漸式微。
今天中文讀者對祆教的認識(或誤解)很多與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有關。實際上金庸筆下的明教主要是以摩尼教為原型,又混雜了祆教的部分教義與儀式。金庸身為小說家,在作品中融合虛構與歷史來增加戲劇張力,本來無可厚非,不過卻也對歷史真相造成不少混淆與誤解。其實摩尼教雖與祆教同源於古波斯,但並無拜火習俗,教義與戒律與祆教也大相逕庭。藉著本期對祆教的報導,或許中文讀者也可對二者做更清楚的分辨。
除了祆教,本期還報導了章魚這種神奇的動物、英國孕育獨特生態系的白堊溪流,以及美國境內的原住民岩畫。從物種到生態,從人文到歷史,橫跨亞洲、歐洲到美洲,我們為讀者提供這複雜、多元而精采的世界切片,希望讀者能喜歡。
內容簡介
祈福之道
懷著敬意在山門前鞠躬。在淨水池洗手漱口。撞響寺鐘。在正殿留下寫了心願的納札,點一根蠟燭、三支香,往賽錢箱裡投錢,唸誦經文。在納經帳蓋御朱印。走出山門,再次鞠躬。隨著紅色指標走向下一間寺院。
如此繼續重複87次。
或者也可不用。四國遍路是日本最長的朝聖路線之一,有許多古老的習俗,但死硬的規矩不多。甚至不需要用走的;許多日本人現在會開車或坐觀光巴士,也有人坐火車或騎單車。這條路線順時針或逆時針走都行,也可以分段完成巡禮。可以穿著傳統的無袖白衣,或打扮得像戶外用品品牌REI廣告裡的人物──去年9月我參加的小型旅行團裡,大多數成員正是如此,我們那團走了七間寺院。
居住在四國的研究者大衛.摩頓是遍路專家,他說:「佛教不是告訴你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宗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不過,表現敬意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