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喬治亞州(Georgia)沃母斯普陵溫泉鎮(Warm Springs)的復健中心,與一群和他同樣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孩子一起度過感恩節後,動身返回白宮。他在1921年、也就是39歲的時候自腰部以下癱瘓,但他奮力克服逆境,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三度當選的總統。羅斯福自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瀰漫的1933年1月第一個任期開始,就遭遇種種挑戰,但沒有哪一項比他現在正著手對抗的危機更可怕,而更大的問題擺在眼前:美利堅合眾國是否應該加入正在世界其他地方爆發的衝突?
1942年10月下旬,喬治.巴頓少將(George S. Patton)準備和超過3萬名部隊從維吉尼亞州(Virginia)諾福克(Norfolk)登船。「我這輩子就是想帶領一大群人打一場捨生忘死的作戰,」他當時這麼寫道。他們將會是第一批橫渡大西洋投入戰場的美軍官兵。他們的目標不是歐洲,而是北非,等待他們的對手是效忠於維琪(Vichy)政府的法軍部隊,他們和軸心國合作,但官方說法依然維持中立。
1942年11月,由於日軍占據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的布納(Buna),對澳洲造成威脅,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命令羅伯特.艾邱貝爾格將軍(Robert Eichelberger)排除此一威脅,他說:「鮑伯,我要你把布納拿下來,不然就別活著回來。」到了1943年1月初,美軍和澳洲部隊已經擊潰當地的敵軍抵抗,並且發現日軍的碉堡內堆滿屍體。「腐爛的屍體,有些甚至是幾個星期前就已經死了,都成了防禦工事的一部分,」一名澳洲戰地記者如此報導,「還活著的人從屍堆後方向前開火,就睡在屍體旁邊。」艾邱貝爾格的手下發現了日軍士兵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