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官方商城新會員首購限定!滿500輸入折扣碼【new100】現折100元
🕊️訂單滿$490立即享免運費(港澳地區除外)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適用於AP心理學與IB國際文憑課程,完美補充課堂學習與考試準備
・每頁一個主題,搭配圖解說明與重點整理,吸收知識更有效率
・關鍵理論與經典實驗搭配資訊圖表,幫助理解並牢記重點
・排版簡明、邏輯清晰,讓複雜心理學變得超簡單
全店,滿額免運
商品存貨不足,未能加入購物車
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
{{'products.quick_cart.out_of_number_hint'| translate}}
{{'product.preorder_limit.hint'| translate}}
每筆訂單限購 {{ product.max_order_quantity }} 件
現庫存只剩下 {{ quantityOfStock }} 件
一次搞懂心理學重點!
《超簡單心理課》精選心理學必讀主題,將艱深的知識濃縮成清楚易懂的單元,從大腦結構、記憶運作,到恐懼症與各種心理治療,完整涵蓋AP心理學與IB國際文憑課程內容,是學生複習、準備考試不可或缺的高效工具書。本書透過精細的繪圖與照片,配上條理清晰的文字說明,涵蓋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犯罪心理學,幾乎每一頁都附有容易消化與加深印象的重點提示與補充說明,有助融會貫通。DK 發揮一貫強大的博物館式圖文整合能力,讓讀者在研讀每個觀念時,就宛如進入一座迷你主題博物館,得到不同於教科書的學習體驗。不論是課業複習、考前衝刺,還是純粹對心理學充滿好奇,《超簡單心理課》都能讓你輕鬆掌握人心的奧祕!
作者簡介
DK出版社(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創立於1974年,半世紀來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百科圖文書出版社。DK圖書除了強調知識性,更以「革命性的美術編輯」著稱,堪稱業界一絕,他們在版面上下足工夫,平均每頁的設計成本是其他出版社同類書籍的十倍以上,其中又以「去背圖像+全白襯底」的圖解手法最為獨特,這些圖像以多變的視角呈現,選用大量逼真的插畫或實物照片,時而宏觀、時而精細,與紮實的文字緊密結合,實踐「終身學習」的出版理念。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心理學的科學基礎
心理學的歷史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研究,探討人類的心智及心智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人類對自我心智的興趣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家: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源自希臘文「psyche」一詞,意為「靈魂」與「心靈」。然而心理學一直要到19世紀70年代才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此時心理學家開始將科學方法應用於研究中。
重點
・心理學——也就是對人力心智與行為的科學研究——在19世紀70年代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心理學的研究取向被稱為「典範」(paradigms)。
・舊的研究取向會被新的研究和觀點取代,這個現象稱為「典範轉移」(paradigmshifts)。
1879年
心理學的奠基者
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在德國萊比錫創立了世界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他要求受試者在專注於某項外在刺激上(如節拍器的滴答聲),並同時講述自己的心理歷程。這項方法被稱為內省法(introspection)。
1895年
心理動力學取向(psychodynamic approach)
奧地利神經學家西格蒙.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在他的著作《歇斯底里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一書中,記錄了對患者的心理治療過程。他提出「心理動力學」這個研究取向,主張探索潛意識(unconscious mind)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1897年
行為主義取向(behaviourist approach)
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巴夫洛夫(Ivan Pavlov)研究狗對食物與鈴聲的反應,發現狗會經由連結學習(associative learning)產生新的行為模式。他的實驗啟發了「行為主義取向」,主張心理學應關注可觀察的外在行為,而非內在的心智活動。
1938年
行為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史金納(B. F. Skinner)曾出版《生物行為學》(The Behaviour of Organisms)一書,描述他對老鼠所做的實驗,並指出「獎勵」與「懲罰」如何影響生物的行為,史金納因此成為行為主義取向的重要代表人物。
1943年
人本主義取向(humanistic approach)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基本需求必須先被滿足,才能進而追求其他層次的需求。這項理論標誌著「人本主義取向」的誕生,人本主義關注人的整體,而不僅是心智或行為。
1950—1960年代
認知取向(cognitive approach)
科技的進步使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的心理過程與電腦程式有相似之處。認知心理學家因此提出關於人類記憶的理論模型,並使用與電腦程式相關的詞彙,來描述人的心理運作。
1980年代
生物取向(biological approach)
當時發展出的新的大腦掃描技術,讓心理學家首次能夠觀察和測量人類大腦的活動。心理學的「生物取向」因此逐漸確立,心理學家開始研究基因、神經傳導物質和荷爾蒙對大腦和人體的影響。
1990年代
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
認知心理學與生物心理學的研究顯示,這兩種取向可以彼此合作。這項發現促成心理學取向的融合,並開展出了「認知神經科學」:這個領域專門研究人類心理過程(如思考與記憶)的生物學基礎。
目錄
第一章:心理學的科學基礎
10 心理學的歷史
12 心理學的起源
13 心理學的科學基礎
14 科學方法
15 處理變項
16 假設的類型
17 實驗的類型
18 效度
19 信度
20 抽樣方法
22 實驗設計
23 相關性
24 相關性與因果關係
25 觀察方法
26 問卷
27 問卷設計
28 訪談
29 個案研究
30 數據處理
31 數據視覺化
32 分佈
33 顯著性檢定
34 研究倫理
35 心理學家的類型
第二章:行為的生物基礎
37 神經系統
38 周圍神經系統
39 神經元
40 神經衝動
41 突觸傳遞
42 神經傳導物質
43 藥物作用原理
44 腦部
46 大腦成像
48 腦幹
49 邊緣系統
50 大腦皮質
51 裂腦研究
52 神經可塑性
53 內分泌系統
54 生物節律
55 睡眠中的大腦
56 基因與遺傳率
57 雙胞胎研究
第三章:感覺與知覺
59 感覺與知覺
60 資訊處理
61 選擇性注意
62 眼睛的構造
63 光
64 色覺
65 互補色理論
66 深度知覺
68 耳朵的構造
69 聲音
70 音高與定位
71 聽力損失
72 觸覺
73 痛覺
74 味覺
75 嗅覺
76 本體感覺
77 感官互動
78 適應水準現象
第四章:行為的學習基礎
80 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81 古典制約
82 操作制約
83 增強的後效
84 增強時制
85 增強消退與自發恢復
86 社會學習理論
87 中介過程
第五章:認知心理學:記憶
89 資訊編碼
90 記憶模型
91 多重記憶模型
92 序位效應
93 工作記憶模型
94 長期記憶的類型
95 記憶術
96 遺忘
97 記憶扭曲
98 目擊者證詞
99 認知訪談
100 記憶的生物學基礎
第六章:認知心理學:思維與語言
102 概念與原型
103 基模
104 解決問題
105 決策
106 認知偏誤
108 創造性思維
109 語言發展的階段
110 語言與思維
111 在科技世界中的認知過程
第七章:認知心理學:智力與測驗
113 智力
114 多元智力
115 智力的動態變化
116 智力測驗
118 標準化
第八章:發展心理學:依附與社會發展
120 印痕行為
121 接觸安慰
122 依附的學習理論
123 單一依附理論
124 依附的階段
125 教養風格
126 陌生情境
127依附的文化差異
128 母愛剝奪
129 機構化
第九章:發展心理學:身體與認知發展
131 胎兒發展
132 新生兒的能力
133 早期大腦發展
134 認知發展階段
135 更有知識的人
136 自閉症譜系疾患
137 青春期心理學
138 青少年的大腦
139 心理社會發展
140 衰老期的大腦
141 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142 性別發展
143 性取向
第十章:動機
145 需求層次理論
146 一致性
147 驅力減降理論
148 飢餓的生理機制
150 飢餓的心理機制
151 性反應週期
152 歸屬需求
153 成就需求
154 喚起理論
第十一章:人格
156 精神動力學取向
158 防衛機制
159 性心理階段
160 投射測驗
161 特質理論
162 探索自我
第十二章:情緒
165 情緒
166 情緒的生理機制
167 普世性的面部表情
168 情緒理論
170 壓力反應
171 測謊
172 壓力與免疫系統
173 壓力與心臟疾病
174 正向心理學
175 臉部回饋理論
第十三章:臨床心理學:心理障礙
177 心理障礙的分類
178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心理障礙分類
179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心理障礙分類
180 臨床心理學的歷史
182 異常的定義
184 恐懼症
186 焦慮症
187 強迫症
188 憂鬱症
190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191 雙相情緒障礙
192 身體症狀疾患與相關疾患
193 解離症
194 飲食障礙
195 成癮
196 反社會人格障礙
197 思覺失調症
198 思覺失調症:大腦差異
199 思覺失調症:遺傳因素
200 思覺失調症:產前風險因子
201 思覺失調症:心理學解釋
第十四章:臨床心理學:心理障礙治療
203 實證照護
204 心理動力治療
205 反制約
206 認知行為治療
208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209 個案中心療法
210 計畫行為理論
211代幣酬賞制
212 虛擬實境暴露療法
213 藥物治療
214 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215 腦部刺激療法
216 精神病外科治療
第十五章:社會心理學
218 從眾行為
220 從眾行為的類型
221 從眾行為的解釋
222 針對社會角色的從眾行為
224 服從權威
226 對服從的解釋
227 認知失調
228 歸因理論
229 抵抗社會影響
230 少數影響力
231 偏見與歧視
232 偏見的根源
234 團體影響
235 團體動力
236 旁觀者效應
237 利他主義
238 攻擊行為:生物性原因
239 攻擊行為:社會性與心理性原因
240 攻擊行為與動物行為學
241 衝突的起源
242 社會時鐘
243 吸引力
244 浪漫關係
246 關係破裂
第十六章:犯罪心理學
248 犯罪者側寫
250 犯罪行為的遺傳解釋
251 犯罪行為的神經解釋
252 犯罪行為的認知解釋
253 差別接觸理論
254 判刑監禁的心理學
255 憤怒管理
256 道德發展
第十七章:議題與辯論
258 普世性
259 性別偏見
260 文化偏誤
261 「先天」與「後天」之爭
262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
263 整體論與化約論
264 個殊論與通則論
265 社會敏感性研究
266 名詞解釋
280 索引